首页 > 党建活动

寻甸县协同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地质灾害治理 保平安促发展


更新时间: 2024-05-25 10:24:06 |   作者: 党建活动

  褪去稻子的金黄,新添麦苗的青绿。在寻甸县金源乡,丰收后的田野又孕育着新的希望。看着充满生机的大地,百姓们满心欢喜,与地质灾害斗争了几十年的工作人员更是感慨无限,自豪感和使命感在心头交织。

  近年来,寻甸县各级党委、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门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协同并进,取得实效。

  今年8月11日,距离金源乡近万亩优质水稻收割还有半个月左右,当地发生超12小时的连续强降雨,降雨量达69.7毫米,触发沙湾大沟滑坡、泥石流等多参数蓝色预警。

  “暴雨导致沙湾大沟上游发生大型泥石流,好在2个月前刚建好了3座重力拦挡坝,其中,一号坝拦挡泥石流40多万立方米,二号坝拦挡泥石流20多万立方米。”金源乡自然资源所的负责人说,10多年没下过这么大的雨,要不是工程治理措施到位,将给下游群众导致非常严重损失。

  金源乡地处小江断裂带,地势高低悬殊,境内山体破碎,沟、谷、河纵横交错,共有大小泥石流沟137条,存在滑坡、崩塌115处,水土流失面积达146.3平方公里,占全乡总面积的95%,是昆明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乡镇之一。

  沙湾大沟泥石流灾害频发,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导致非常严重威胁。据不完全统计,1930年7月,沙湾大沟暴发泥石流,沟口淤高50米,冲毁农田数百亩;1980年7月,泥石流冲毁淤埋农田3000亩;1990年6月,泥石流引发糯勒村滑坡活动,迫使4个村297户村民搬迁;1991年7月,泥石流改道茭瓜塘,淤埋农田1300亩;2009年6月,泥石流淤埋农田1000多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以前沙湾大沟冲下来的石头能有房子那么大,遇到阻碍冲起来的泥石流有五六丈高,石头砸在一块碰撞出的火花能看得清清楚楚。”村民回忆起来仍觉得后怕。作为全乡最大、破坏最严重的泥石流沟,仅在1990年至2001年间,沙湾大沟泥石流就冲毁民房100余间,造成18人死亡。

  面对严重的地质灾害,当地政府曾考虑把整个金源坝子的群众搬迁到条件更好的地方,但限于搬迁成本等各种条件限制,最终只搬了部分村子。与此同时,寻甸县各级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实施各类工程治理项目。

  “2002年,我到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科任职开始,20多年来一直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在沙湾大沟上来来不知走了多少遍。”寻甸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诸泽东说,沙湾大沟共实施了3期总投资超3900万元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仅三期项目投资就超过2400万元。

  时时放心不下,丝毫不敢懈怠。通过项目资金接力、工程措施接力、人力资源接力,金源乡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逐年稳步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综合防灾能力持续提升。

  沙湾大沟泥石流治理工程三期项目,按30年一遇的流量进行设计,重点实施梯级拦挡工程及导流系统、沟口防护堤工程、固床工程、监测工程等内容,创新使用了“导流边墙+曲面跌水”等技术,刚建成投用并经受住了重大考验。

  “科学认识致灾规律,精准施策系统施治,才能最大化实现工程效果,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寻甸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李永钧说,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李永钧介绍,泥石流防治常用拦挡、防护、排导、生物等综合治理工程,寻甸县结合沙湾大沟的特点,结合普遍规律,强化针对性实施,形成了一系列有效做法和经验。

  针对流域内滑坡点位多、规模大,沟床内泥石流堆积物丰富,上游沟道冲刷作用强烈,已有拦挡工程拦蓄作用有限,在暴雨等不良天气特征情况下突发大规模泥石流可能对下游村庄带来极大安全隐患的情况,三期治理工程在考虑控制物源的同时,着重保护现有垒叠坝及流通区首部导流工程。

  针对泥石流下游以冲刷、下切为主,现有防护堤局部遭到破坏,部分基础被掏空并垮塌,沟床下切2至3米,公路下方沟道最深处下切约5米,对两侧耕地及房子造成严重威胁的情况,治理工程在对下游已建防护堤进行支护的同时,重点在下游弯道外侧冲刷强烈处布设相应的防护工程。

  此外,常规的“稳、拦、排”工程治理形式虽能对物源起到一定的控制,但不能解决坝前冲刷的问题。针对沙湾大沟已建明坝、暗坝、垒叠坝等工程为早期骨干工程,现状运行基本良好的情况,治理工程重点围绕现有工程系统展开,既有效减小了泥石流带来的危害,也使原有的工程建设项目能继续发挥功效,实现阶段性治理与长期治理紧密结合。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沙湾大沟泥石流三期治理项目按照“上游支挡+导流+下游防护”的思路,在已建坝库区布设3座重力拦挡坝和2座副坝,并与已建工程结合优化提升导流系统,减少泥石流对已有工程的冲刷。同时,在下游耕地及村庄段修建防护工程,最大限度保护村庄和耕地。

  施工前建立完善监测网,制定防灾预警方案,作业面展开后确保不间断施工……考虑泥石流灾害的特殊性,治理工程按照先源头、后下游,先主体工程、后辅助工程的顺序有序推进实施,既保障了安全,又保证了质效。

  看着“山头戴帽子、山腰穿裤子、山脚栽谷子”的喜人景象,村里的老人回忆,数十年前,当地干部群众面对山洪泥石流带来的深重灾难,激发出战天斗地的意志,自发成立护林队上山造林,筑坝防灾,通过年复一年的努力,终于改变了“山头退帽子、山腰拉肚子、山脚盖被子”的不利局面。

  青山吐绿灾害减少,治山治水造福子孙。金源乡干部群众同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也是寻甸县扛牢“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政治责任,大力推进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重点泥石流沟治理等各种项目实施的过程。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方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寻甸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张才斌说,该县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把地质灾害治理同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等结合起来,强化综合减灾效果。

  随着一系列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金源乡生态环境日益向好,不但成功打造出昆明市面积最大的优质水稻产区,还全力发展稻田养鱼,持续壮大优质蔬菜、玉米制种、特色水果等产业,千方百计助农增收,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从金源乡搬出去的群众,也汲取了经验教训,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仁德街道胜利社区半弓田村,住着13户从金源乡糯勒村搬来的群众,大家齐心协力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绿色产业,营造幸福家园。

  仁德街道建设社区回龙村位于县城西入城通要道旁,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自然景观资源独具特色。街道拟以回龙村—元宝山—三月三森林公园—峨云路区域为中心,打造集休闲、观光、民宿、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但元宝山地质灾害点成为制约项目实施的不利因素。

  以人为本防治地质灾害,着眼长远融入全局发展。县自然资源局牵头实施元宝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投入270.87万元实施“锚杆+格构高边坡支护”工程,打造防护墙、建设排水沟,保护周边群众和行人安全。同时,配合街道打造“山水寻甸·绿美乡村”等景观,助力回龙村打造成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过去10年,寻甸县每年均组织专家、技术团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核查,不断加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应急体系建设和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力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张才斌介绍,全县现有地灾隐患点228处,下一步将着力巩固好前期工作成果,逐步优化调整防治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推进关口前移,强化灾前防御、综合施策,有效减轻灾害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电话: 0451-82326998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98号      邮箱: zhongtaizhengxin@163.com

Copyright © 2019-2021,黑ICP备17008431号-4  黑ICP备17008431号-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开运下载安装游戏网站官网-入口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