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运游戏网站官网入口 > 招标代理

靖江市义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康润新寓商业住宅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更新时间: 2024-07-20 15:25:53 |   作者: 招标代理

  靖江市义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于斜桥镇斜桥村建设康润新寓商业住宅项目,该项目已获得靖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靖发改审[2013]155号)。

  拟建工程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第四纪松散层厚度大,根据《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年—2020年)》(苏国土资函〔2012〕223号),属地质灾害易发区。为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及遭受地质灾害的侵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根据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靖江市义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其建设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方面的要求》(试行);

  3、《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号公告);

  4、《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苏国土资函〔2012〕223号);

  本次评估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和《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方面的要求》进行。

  是为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加强从工程建设源头上防治地质灾害,为建设项目规避、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1、调查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阐明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特征、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进行现状、预测和综合评估;

  靖江市义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康润新寓商业住宅项目位于斜桥镇斜桥村(图1),用地面积18.933亩。

  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新建康润新寓商业住宅21666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237m2。建筑密度不高于35%不低于25%,绿地率不高于15%不低于10%。项目总投资为8322万元。根据拟建工程分析其最大开挖深度5-6m。项目用地红线。

  靖江市地质研究工作起步较早,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前人在评估区及周边地区进行过不同精度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调查与勘察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资料(表1)。

  另外我院自八十年代就开始做了靖江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积累了较长系列的地下水动态资料,这些均为本次评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院接受委托后,随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成立了项目组,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明确本次评估工作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编制评估工作大纲,并进行野外补充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确定地质灾害类型及评价要素,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就地质灾害对建设工程的影响和危险性做多元化的分析评估,编制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评估工作程序见图3。

  本次工作采用资料收集、地面调查和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即在充分收集和分析评估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地质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不一样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背景和地质环境的详细情况,有重点地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地形地貌、地表岩性、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等。

  通过调查,基本查明了评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分析了工程建设、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研究,确认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特殊类岩土灾害,并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现状、预测及综合评估。

  本次评估工作收集利用地质、水工环及地质灾害资料10份,野外调查面积约0.23km2。对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程度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本次评估报告的编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野外调查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和《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方面的要求》进行,工作质量符合评估技术方面的要求,满足本次评估工作需要。

  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方面的要求,结评估范围主要依据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发育特征和建设项目特点等确定。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等资料,确定自用地边界分别向四周外扩200m作为评估区范围,面积约0.23km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依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工程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

  评估区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拟建工程属一般建设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核定意见表》(靖级[2014]20号),确定该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

  靖江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季风环流是支配境内气候的重要的因素,受西风带和副热带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梅雨”、“台风”等地区性气候明显,日照充足、霜期较短,无霜期220天左右。

  根据靖江气象台的风向观测,本区域冬季盛行西北风和东北风,夏季以东南方向的海洋季风为主,春、秋季为过渡期,以偏东风为主。多年平均降雨日为119.1天,据1959年以来实测资料统计,靖江沿江地区平均降水量1043mm。由于受季风影响,以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42﹪。年平均蒸发量为1026.8mm,略小于年平均降水量。

  境内地表水资源丰富,地表水系十分发育,河流纵横,交织成网。评估区附近较大的水体为长江等。

  靖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境内地势平坦,自然坡度很小,除城北的孤山为基岩出露体外,皆为平坦广阔的平原。评估区地形平坦,地面高程3-4m(黄海高程系),二、三级地貌不发育。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孔揭示,靖江地区前第四纪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下三叠统(T1)、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和上第三系(N)。各时代地层厚度及岩性特征如下:

  二叠系(P):上统岩性为黑色泥岩、砂页岩、含云质泥岩,局部夹炭质泥岩、炭质页岩和煤线m;下统岩性为灰黑色泥质灰岩、深灰色泥晶灰岩,含燧石结核;厚度大于20m。

  下三叠统(T1):灰色薄层泥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夹泥灰岩,厚223-245m。

  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浅棕、红棕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砂岩、砂砾岩,厚60-260m。

  上第三系(N):上部岩性为青灰、土黄色粘土、粉土与杂色砾质砂、细砂,偶夹砾石层;下部为黄褐、土黄色砂岩夹泥岩,厚160m。

  评估区前第四纪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泥岩、粉砂岩、砂砾岩,见图4。

  靖江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第四纪沉积地层在区内广泛分布,为一套多旋回的冲积和海陆交互相的松散堆积层。评估区第四系厚度在200m左右。

  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岩相、古气候及同位素年龄资料,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

  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岩相、古气候及同位素年龄资料,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

  上段:上部为棕黄色粉质粘土夹青灰色粉土和粉砂;下部为灰黄色细砂、灰白色含砾中砂,底为砾石层。

  中段:上部为褐黄色粘土与粉土,含钙质结核;中下部为青灰色粉砂~粗砂。由下往上由多个由粗到细的韵律层组成。

  上段:中上部为灰兰、灰绿色粘土、粉土、粉砂;下部为灰色粉细砂、含砾中粗砂,砾石磨圆度较好,分选差。

  上更新统(Q3):上部为灰色粉土、含砾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含螺壳碎片;下部为灰、深灰色粉砂、淤泥质粉质粘土,局部夹泥炭,含螺壳碎片化石,厚40~70m。

  全新统(Q4):上段为土黄色粉土,具微层理,含较多植物根系虫孔;中段为褐黄~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含铁锰质结核;下段为灰色粉细砂,粉土夹粉砂,厚25~30m。

  靖江市大地构造上处于南通隆起之孤山隆起区,见图5,南通隆起区是一个印支运动褶皱隆起区,中生代晚期,由于断陷作用,在隆起之间形成的山间盆地沉积了晚白垩纪地层,古近系其与整个隆起带一道处于上升剥蚀状态。

  本区发育的褶皱构造主要为孤山背斜,断裂构造主要有NE~NEE、NW向二组,参见图4。

  位于靖江孤山一带,背斜核部由茅山组(S2m)组成,两翼为船山组(C2c)—青龙组(T1q),NW翼陡(60°~70°),局部直立,SE翼相对较缓(20°~55°),轴向NE,其NW、SE两翼被白垩系上统(K2)不整合覆盖。

  该断裂是一条规模大、切割深、控制地层多的区域性大断裂,是两个三级构造单元的分界,断裂两侧在地史各阶段地质构造特征存在着明显差异,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差异更为显著。

  呈NEE向,倾向SE,发育于孤山背斜NW翼,被NW向断裂切割,破坏了其连续性。

  区域地壳稳定性主要指地壳及其表层在内、外动力(以内动力为主)作用下的稳定性。从差异性升降运动、活动性断裂、地震活动等几个维度来做综合分析。

  区域差异性升降运动主要体现为地壳垂直升降运动,并先升后降。评估区所在的靖江地区在早第三纪至晚第三纪早期为隆升剥蚀区,晚第三纪晚期开始沉降并接受堆积,沉积范围逐步扩大,沉积厚度也逐渐增厚,并表现出由西向东掀斜沉降的特征。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

  据有关资料,评估区位于无锡—南黄海地震带的北部地带,东有嘉定—郎家沙北北东向地震带,西有溧阳—东台—南黄海地震带分布,历史上地震活动主要体现为弱震或有感地震,强度不高,频率较低,迄今未见破坏性地震记载。据江苏省地质矿产局核电站选址研究成果,靖江、南通市以及东台—弶港—如东一线为低级别、低序次地震分布的密集带。评估区属于较稳定区。

  从上述分析可知,评估区无全新世活动性断裂分布,第四纪覆盖层较厚,利于能量衰减,因此工程场地区域地质稳定性较好。

  评估区位于广阔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广泛堆积了厚度较大、粗细迭置的松散土体。根据区域钻孔资料及邻近工程地质勘查资料分析,区内30m以浅土体自上而下大致可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层,各层特征如下:

  ①填土:杂色,湿润,由粉质粘土组成,含较多植物根系。层厚0.5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②粉质粘土:灰色、灰黄色,饱和,软~可塑,中高压缩性。层厚2~3m,压缩模量Es平均值5.8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30kPa,工程地质性质一般。

  ③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饱和,流塑,高压缩性。层厚6~8m,压缩模量Es平均值3.20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65kPa,工程地质性质差。

  ④粉质粘土:灰色、灰黄色,饱和,软~可塑,中高压缩性。层厚2~4m,压缩模量Es平均值5.8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30kPa,工程地质性质一般。

  ⑤粉土夹粉砂:灰色,饱和,稍~中密,中压缩性。层厚12~15m,压缩模量Es平均值8.50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60kPa,工程地质性质一般。

  ⑥粉质粘土:青灰色、灰黄色,饱和,可塑,中压缩性。层厚大于8m,压缩模量Es平均值7.60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80kPa,工程地质性质较好。

  从上述各工程地质层特征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场区②与④粉质粘土都为软~可塑状,层厚2~3m,压缩模量Es平均值5.8MPa,具中高压缩性,工程地质条件一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呈流塑状,具低强度、高压缩性,压缩模量Es平均值3.20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仅为65kPa,工程地质性质较差;⑤层粉土夹粉砂为砂性土层,由于场区处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度时,正常的情况下对饱和砂土或粉土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可不考虑砂性土液化。总体认为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据有关测量资料,因受区域性深层地下水开采影响,评估区一带已发生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地面沉降量小于50mm,见图6。由于地面沉降降低了地面标高,因此进行工程建设时为抵御洪水等侵害,需提高场地高度,增加了工程投入。另外地面沉降使潜水位相对上升,如进行基坑等开挖工程时,发生坑壁坍塌等问题的机率增大,加大了基坑降排水及坑壁支护难度。

  2、软土地基改变形态问题:项目用地区分布有厚度较大的左右的流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之第③工程地质层。该土层属软弱下卧层,在其上方施加较大的附加荷载时,有可能产生地基沉降量较大等问题。

  3、砂土地基问题:基坑开挖过程中若涉及粉土、粉砂,需要采取止水、降水、支护等措施以避免发生砂土渗透变形和坑壁坍塌等问题。

  评估区内地下水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层中,分布广泛,含水层厚度较大,富水性较好,是区域上城乡供水的主要开采对象。

  评估区松散岩类孔隙水自上而下可分为孔隙潜水、第Ⅰ、Ⅱ、Ⅲ承压水四个含水层组:

  近地表分布,赋存于全新统地层中。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灰、灰黄色粉质粉砂、粉土,含水层厚度一般小于20m。因上部没有隔水层,和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关系紧密,水位呈季节性变化,水位埋深一般1-2m,单井涌水量100-300m3/d。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与HCO3-Ca?Na型为主。

  主要由一套晚更新统河口三角洲相沉积物组成,含水层分布稳定,顶板埋深20m左右。沉积物具三大显著特征:一是砂层厚度大,一般大于40m,且多为单层状砂层;二是含水层颗粒粗,岩性以中粗砂为主,局部含砾;三是富水性好,单井涌水量一般大于3000m3/d,为矿化度1-3g/l之微咸水,水化学类型为Cl?HCO3-Ca?Na型。该含水层组为区域上生产用水主采层之一。

  由中更新统细砂、中砂、含砾中粗砂组成,顶板埋深一般在140m左右,含水层厚度30m左右,单井涌水量大于3000m3/d,为矿化度1-3g/l之微咸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Na型。该含水层组为区域上生产用水主采层之一。

  含水层由中更新统灰、灰黄色细砂、中砂、含砾中粗砂组成,顶板埋深小于160m,含水层厚度20-30m,单井涌水量2000-3000m3/d。矿化度1小于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型。

  该层水是靖江地区生活用水主要开采层,由于靖江地区主要利用地表水作生活用水水源,因此本区第Ⅲ承压水的开采利用程度较低。

  区内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地势平坦。潜水及第Ⅰ承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迳流条件较差,排泄方式主要是消耗于蒸发,人工开采。同时由于区内地表水体分布广泛,潜水及第Ⅰ承压水与地表水之间有补排关系。

  在天然状态下第Ⅱ承压水头高于第Ⅰ承压水,向上越流补给第Ⅰ承压水。但由于水头差很小,其越流量也很小。第Ⅱ承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一是长江侧向补给,另一补给来源是垂向越流补给,主要排泄途径是人工开采。

  第Ⅲ承压含水层埋藏较深,经分析其补给项主要是来自侧向迳流补给,迳流方向和性质与第Ⅱ承压水相似,但迳流速度较小。排泄途径主要为人工开采。

  靖江市毗邻长江,地表水资源极为丰富,地下水主要在靖江城区及八圩等地有开采,总体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据调查统计,1997年靖江市共有孔隙承压地下水开采井44眼,年开采量为430万立方米,全市平均开采模数约0.8万m3/a.Km2。其中靖江城区地下水开采井相对较密集,1997年开采井数达30眼(占全市总井数的68%),全年开采量为277万立方米(主采第Ⅰ承压水),八圩次之,全镇有7眼开采井,1997年开采量为100万立方米(主采第Ⅱ、第Ⅲ承压水),其余地区仅有7眼开采井,全年开采地下水53万立方米,开发利用程度远低于城区。由于靖江市地处长江古河道,含水层厚度大、补给充沛,开采强度相对较大的靖江城区及八圩主采层水位埋深也仅在5.0-7.0m,别的地方各承压水水位埋深多不足5.0m。

  1997年后,靖江市逐步调整地下水开发利用格局,大力压缩城区地下水开采、扩大其它地区开采量。据统计,1998-2004年期间,靖江城区地下水年开采量多控制在100万立方米,广大农村地区年开采量虽有所增长,但多控制在150-240万立方米,全市地下水总开采量呈下降趋势,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仍然较低。各承压地下水水位基本稳定,大部分地区水位埋深在5.0m以浅,城区、江苏省靖江-江阴工业园区等开采强度相对较大的地段水位埋深多维持在5.0-7.0m。

  评估区分布有多层孔隙含水层组,地下水开采强度较低,目前第Ⅰ、Ⅱ、Ⅲ承压水水位埋深小于5m。

  根据调查等资料分析,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可能构成影响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企业、道路等工程建设及区域性地下水开采。

  道路等工程建设活动虽然较频繁,但这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仅局限于地表浅部,对评估区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低,未引起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

  据调查,靖江市年地下水开采量339.5×104m3,全市由于开采井分布不均,不一样的地区开采强度差异较大。城区虽然集中开采,但因开采井数及开采量均不是很大,而含水层间水力联系条件较好,尚未出现水位持续下降现象。

  评估区内地形较平坦,地面标高多在3-4m(黄海高程)之间,地质构造简单,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水文地质条件较好,浅部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破坏地质环境的人为工程活动(主要为地下水开采)相对较弱,综合评价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

  根据野外调查及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分析,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沉降和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

  据有关测量资料,因受区域性深层地下水(主要是第Ⅱ、Ⅲ孔隙承压水)开采影响,评估区一带已发生轻微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小于50mm,地面沉降速率小于5mm/a,属于地面沉降轻微发生区。由于地面沉降降低了地面标高,因此进行工程建设时为抵御洪水等侵害,需提高场地高度,增加了工程投入。另外地面沉降使潜水位相对上升,如进行基坑等开挖工程时,发生流砂、突涌、坑壁坍塌等问题的机率增大,加大了基坑降排水及坑壁支护难度。

  该地区地表浅部分布有一层厚度较大的第③工程地质层,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属于软土层。

  由于淤泥质软土一般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一般富含有机质,其主要特征是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系数小。因此软土具有如下工程性质:

  触变性:软土灵敏度较高,具有触变特征。当原状土受到振动以后,破坏了结构连接,降低了土的强度或很快地使土变成稀释状态,因此当软土地基受振动荷载后,易产生侧向滑动、沉降及基底面向两侧挤出等现象。

  流变性:软土除排水固结引起变形外,在剪应力作用下,土体还会发生缓慢而长期的剪切变形,这对建筑物地基的沉降有较大的影响。

  高压缩性:软土是属于高压缩性的土,压缩系数大,反映在建筑物的沉降方面为沉降量大。

  低透水性:软土透水性能弱,对地基排水不利,反映在建筑物沉降延续时间长。同时,在加载初期,地基中常出现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影响地基强度。

  不均匀性:由于沉积环境的变化,软土层中一般夹有厚薄不等的粉土或粉砂,使其在平面分布上和垂直方向上具明显的结构差异,作为建筑物地基则易产生差异沉降。

  由于淤泥质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特点,决定了软土在工程建设中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会出现较大的整体或差异沉降;二是荷载偏心或软土厚薄不均而引起不均匀沉降,会引起建筑物倾斜和侧向滑移等变形破坏;三是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在剪应力作用下,土体会发生缓慢而长期的剪切变形,使土体失稳形成灾害;四是基坑开挖时易产生边坡滑动,还会造成邻近建筑物的变形和破坏。

  区内近地表分布有第⑤层粉土夹粉砂,厚度较大,砂土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饱和砂土液化,二是砂土渗透变形。

  砂土液化灾害是一种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也是平原区由地震及人工强烈振动而引发的最显著的地质灾害。砂土液化常伴随有大规模的地面形变、滑塌、地裂和喷水、冒砂,造成建筑、道路、农田及各种工程破坏与失效,给国计民生带来严重损失,因而对此应予以足够重视。

  砂土渗透变形是指在砂土层中开挖时出现的流砂现象,或者开挖部位之下的地下水发生突涌现象。

  天然状态下,地层中各点静水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开采地下水后,砂层中地下水压力减小,含水层水位下降,破坏了原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平衡状态,增加了砂性土层之间相对隔水的粘性土层的粒间应力,粘性土层将产生压缩现象并排出地下水,即粘性土层产生压缩固结变形;其次,地下水位下降,含水砂层内水的浮托力亦随之减小,其上部边界将产生一定的附加应力,使砂层产生压密变形。粘性土层压缩固结变形和含水砂层压密变形反映到地面上即产生地面沉降(图7)。

  地面沉降影响因素:一是具有可压缩土层的存在,二是由于开采地下水而引起水位降低。由于开采深层孔隙地下水,使承压水头下降,引起含水层弹性释水压密和相对隔水层释水固结压密,导致地面下降。研究表明无论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地面沉降都与地下水开采存在很明显的相关性。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型地质灾害,一般具不可逆性,若发生则难以完全恢复,严重时会影响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其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面沉降的直接影响是地面高程降低,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各项建设工程必须预先加高地面,以免遭受水灾,增加了工程投入;

  淤泥质粉质粘土具有高含水性、高孔隙比、高压缩性和抗剪强度低等不良工程地质特性。软土在加载后产生的沉降既有排水固结产生的主固结沉降,亦有土骨架蠕变产生的次固结沉降。软土加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与排水固结的机理一致。即土骨架与土中孔隙水一同承担外部荷载,当荷载使孔隙水压力升高产生超孔隙水压力随时间逐渐消散时,原由孔隙水承担的荷载便转由土骨架承担,并最终使土体固结压缩。工程建设中使土体承受不规则、周期性加、卸荷作用,破坏了土的结构连接,使土的强度降低或很快地使土变成稀释状态,易产生侧向滑动或向两侧挤出现象。软土层在人工开挖基坑过程中,破坏了土体结构,易形成软弱滑动面,使基坑边坡增加不稳定因素,引起土移,产生坍塌。

  砂土液化的形成条件:一是有一定的场地(地貌)环境和土体特征;二是有地震活动或强烈的人为活动(如强烈振动等)。前者是产生液化的内因,后者则是引发砂土液化的外因,二者缺一不可。

  砂土渗透变形现象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区域,基坑开挖造成水头差,饱和粉砂、粉土等细小颗粒易产生悬浮渗流现象,流砂、突涌。如果不及时防治或处理,可能使基础发生滑移或不均匀沉降,基坑坍塌,影响建(构)筑物的稳定性。

  根据《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方面的要求》,评估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大小主要是根据现状累计地面沉降量和沉降速率(表2)。

  根据调查及有关联的资料分析,评估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小于50mm,地面沉降速率<5mm/a,现状评估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小。

  区内软土层沉积时代为第四纪全新世,在其自重作用下的压缩变形业已完成,因此天然状态下不会产生固结沉降变形,只有当地面存有荷载时,才会产生压缩沉降变形;挤压变形、蠕动变形等隐性引起的边坡坍塌多是在不合理的施工条件下产生的,天然状态下不会发生。

  本项目未进行工程建设,因此现状评估认为区内特殊类岩土(软土)灾害危险性小。

  评估区处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6度时,正常的情况下对饱和砂土或粉土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故本次评估不对区内的砂土液化进行评价。

  另外砂土渗透变形一般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产生,由于本项目尚未施工建设,因此现状评估其危险性小。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及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本次主要是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和成因历史分析法对地面沉降和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进行定性评估。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强烈开采地下水引起的。拟建项目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及建成后的用水均采取统一供水,无需开采地下水。因此工程建设不会改变目前评估区内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水动力条件,不会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加剧地面沉降。因此预测评估认为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加剧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小。

  拟建工程区分布有厚度较大的软弱土层,软土的触变性、流变性、高压缩性、低渗透性以及不均匀性等工程性质,决定了软土的固结沉降较为缓慢,在较大型建筑物荷载的情况下会使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陷变形,使地面的建筑物遭受破坏。同时在施工开挖中,也可能引发基坑边坡滑塌或地面形变地质灾害问题,不仅影响工程建设,而且还可能危及基坑周边已有的建筑物。由于评估区软土层埋藏较浅且厚度较大,基坑开挖时易发生基坑坍塌事故;建成后在附加荷载作用下发生不均匀沉降和软土地面形变的量也较大。故预测评估认为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引发特殊类岩土(软土)灾害危险性中等。

  评估区浅部分布的粉土层,厚度大,因评估区处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6度时,正常的情况下对饱和砂土或粉土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故本次评估不对区内的砂土液化进行评价。

  评估区砂土层埋藏较深(13m左右),基坑开挖一般涉及不到此层。故预测评估工程建设中及建成后引发特殊类岩土(砂土)灾害危险性小

  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主要根据地下水位的下降情况。评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开采强烈,但随着全市地下水管理力度的加强,全区地下水位下降将得到进一步遏制,预计地面沉降灾害的发展速度也将随之有所减缓,目前地面沉降速率<5mm/a。分析认为评估区一带未来的地面沉降速率仍将小于5mm/a,累计沉降量也不会太大。

  评估区淤泥质软土厚度较大,基坑开挖时有几率发生坑壁坍塌事故,给工程带来不利影响;拟建项目使得地面荷载增加,使土层产生附加应力,打破了地基土的应力平衡,致使软土层产生压缩变形,这种变形将在较长时间内延续,因此工程建成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有可能遭受地面不均匀沉降危害。

  因此预测评估认为工程建设中及建成后遭受特殊类岩土(软土)灾害危险性中等。

  评估区处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6度时,正常的情况下对饱和砂土或粉土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故本次评估不对区内的砂土液化进行评价。

  评估区虽然分布有厚度较大的砂土层,但由于埋藏较深,基坑开挖一般涉及不到,因此工程建设中及工程建成后遭受特殊类岩土(砂土)灾害危险性小。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主要是依据环境地质条件及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确定区(段)危险性判别的量化指标,按“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等方法,对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段)评估。

  综合评估本着以防为主的精神,单种地质灾害以轻重程度划分危险性大小,两种或两种以上灾害就重不就轻来划分其危险性大小。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及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大小和地质灾害防治的难易程度等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评估区环境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等基本相似,故综合评估不分区(段)。

  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沉降和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现状评估危险性小。

  预测评估认为工程建设加剧及遭受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小,引发及遭受特殊类岩土(软土)灾害危险性中等,引发及遭受特殊类岩土(砂土)灾害危险性小。

  根据《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方面的要求》,建设用地土地适宜评估依据表3要求做。评估认为本项目土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易于处理。

  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中等,但可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处理。

  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软弱结构层发育区,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害性大,防治难度大。

  本着“预防为主、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发展的新趋势、形成因素以及工程建设特点,提出以下防治对策和措施,以保护工程安全、减缓或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防治地面沉降是系统工程,需各方面配合才能完成,根据我省地面沉降灾害较严重地区的防治经验,主要措施有:

  2、评估区内布置少数的监测点,进行定期监测,了解沉降动态,必要时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

  1、进行工程地质详勘,查明软土、砂土的分布范围、物理力学性质及厚度,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根据建筑物类型和地层结构,合理设计基础类型。荷重大的建筑物应采用桩基础,荷载较轻的建筑物如果采用浅基础,应对软土采取地基处理措施。

  3、基坑开挖应采取降水和支护措施,以免发生基坑坍塌事故。同时也加强监理和监测工作,避免对周边工程产生影响。

  1、根据《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苏国土资函〔2012〕223号),评估区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

  2、评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形较平坦,地质构造简单,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浅部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破坏地质环境的人为工程活动相对较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拟建工程属一般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

  3、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沉降和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现状评估危险性小。

  4、预测评估认为工程建设加剧及遭受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小,引发及遭受特殊类岩土(软土)灾害危险性中等,引发及遭受特殊类岩土(砂土)灾害危险性小。

  2、工程建设前应开展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查明场地内土层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为工程设计提供较为可靠依据。

  5、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建议加强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地质环境监视测定,察觉缺陷及时采取比较有效措施。


电话: 0451-82326998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98号      邮箱: zhongtaizhengxin@163.com

Copyright © 2019-2021,黑ICP备17008431号-4  黑ICP备17008431号-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开运下载安装游戏网站官网-入口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