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时刻绷紧防灾抢险这根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加强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落实落细群测群防责任,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值守制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和避险搬迁,持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软实力,连续15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格外的重视,得益于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员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地勘单位的技术支撑,更得益于逐渐完备、严密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张掖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白怀国说。
张掖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震带,是国务院划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据统计,近50年来,张掖市境内发生4.5级以上中强震多达35次。特别是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6.9级地震,造成张掖市51个乡镇394个村受灾。地震、山洪、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严峻复杂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张掖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健全地质灾害共同防治责任链条,构建“党委和政府领导、自然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联动协作、地勘单位支撑、基层组织落实、全民参与防灾”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发挥自然资源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促指导的职能作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地灾、管业务必须管地灾”的要求,严格落实住建、交通、水务、农业农村、文广旅、应急管理等部门行业监督管理责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压实灾害防治责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联动机制,提高综合防治能力,确保防治责任单位各部门间联络调动畅通无阻,成立了由23个部门组成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对每处风险隐患逐一实行乡镇领导、自然资源所所长、村干部、监测员(巡查员)、技术专家组成的“一体五位”管理模式,组建了市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同时,制订完善了《张掖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突发性地质灾害防御响应制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及响应机制》《汛期地质灾害技术队伍驻守制度》《地质灾害隐患点认定与核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召开地质灾害防治专题会议,对全市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作做全面部署,并完善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方案、应对调度方案,制定响应机制、现场处置和调查流程。
防灾减灾,关键在“防”。今年汛期,张掖局严格执行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通过轮岗值班、电话抽查、现场检查、领导带班等措施,切实做到应急准备到位、监测预警到位、宣传培训到位、驻守支撑到位、值班值守到位、信息报送到位。同时,充分的发挥技术支撑单位的技术、装备优势,实行地勘单位驻县(区)技术保障专家负责制,为县(区)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提高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服务,建立完善县、乡、村、组、点群测群防管理体系,进一步夯实了地质灾害“人防”基础,做到层层有人抓、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防。目前,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了从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的转变,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主管、分块负责、群专结合”的工作格局。
“如果没有拦挡坝、排导渠,去年那么大的降雨,我们县城肯定会被淹没。”站在肃南县长达坂沟泥石流治理工程一号排导渠中段的桥头,81岁的杨生福指着矗立在半山腰的拦挡坝说道。时间回到2015年7月4日,长达坂沟发生山洪泥石流,十几户的房屋被冲毁,博物馆、职教中心淤埋严重。“好在提前预警告知,没有造成人员受伤或死亡。”杨生福说,他以前的家就在山坡下白杨树的后面,随着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持续推进,长达坂沟口流域194户居民已全部搬迁。
张掖局副局长王金龙介绍,为了彻底消除该区域地质灾害隐患,该局先后两次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并配套了县级资金,实施肃南县长达坂沟泥石流治理项目,采取桩板墙拦挡坝、抗滑桩、挡土板、板墙拦挡坝连系梁、拦淤坝、排导渠等治理措施,有效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群测群防,提前预警,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是有效应对之策。张掖市持续落实地质灾害风险预警联动机制,更新完善“四位一体”网格管理,以群测群防为基础,增强专业监测,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和监测水平,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坚持把“提前预警、主动避让、预防避让”作为汛期人员转移避险的刚性要求,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巡查核查”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制度,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等人口密集区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点,按照“一点一预案”的要求及时制定防治预案,就地落实防灾单位、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各项防灾措施,在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区域聘请地质灾害监测员,开展巡查监测,发现险情及时预警,夯实预防地质灾害工作的基础,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多年来,张掖市从始至终坚持“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针,持续抓好汛期地质灾害“三查”、应急调查、专业方面技术培训、科普宣传及应急避险演练等工作。今年汛期,对全市164处风险隐患点不间断开展动态巡查排查,发现隐患点10处,提出防范措施10项,发放地质灾害“两卡”1102份,更新隐患点警示牌46个。
今年6月4日,一场由张掖局主办的市、区、乡三级突发地质灾害避险演练在甘州区平山湖蒙古族乡拉开帷幕。
演练模拟甘州区突遭雷雨大风、强降雨天气,平山湖乡降水量不断加大。监测员收到来自甘肃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发出的红色预警短信,前往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核查,发现平易河泥石流险情,情况紧急。在信息监测员上报险情后,区政府迅速响应,按照预案立即启动地质灾害Ⅲ级应急响应,成立了现场指挥部,第一时间组织综合协调、调查评估、应急抢险、交通管制、医疗救护、安置保障、专家咨询等8个组开展集结救援。伴随预警人员的鸣锣示警声,各应急小组迅速行动,组织群众撤离转移至临时安置点,随即在地质灾害点设立警戒区域,并为受伤人员现场医治。同时,组装沙袋放置在河堤边,防止水位上涨,对撤离人员进行安置,发放救援物资。整个演练过程紧张而有序,各部门严格按照预案操作行动,分工明确、组织严密、配合密切。
白怀国说,演练检验了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展示了有效防控地质灾害动态风险的过程,提高了市、区、乡三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防汛救灾应急反应能力。
张掖市在建立汛情会商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在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的同时,严格按照“分层级、广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开展防汛减灾宣传工作。在张掖市各县区的街头巷尾,经常有身着红马甲的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走村入户,面对面向群众宣传普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特征、发生前兆及如何避险、自救互助等知识。
“通过科普宣传,我学到了很多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掌握了更多逃生技巧,更有安全感了。”甘州区党旗镇下寨村村民李秀娟说。
地质灾害防治,提升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尤为重要。张掖市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契机,开展防灾避险科普宣传、专业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向公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预防、避险、辨别、自救、互救知识。今年以来,该市组织地方各级主管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社区、学校、乡村,开展防灾避险宣传培训33次,发放宣传资料7200份,举办专业技术培养和训练7场,开展应急演练14场。
“前几年,我们有9户村民住在湾滑坡群附近,每到下雨天,大半夜被喊醒撤离。通过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现在都搬出来了,过上了安稳日子。”肃南县西柳沟村党支部委员王义忠说道。
近年来,张掖市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与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生态移民、美丽乡村建设、土地整治等有机结合,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有效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既是重要的生态工程,也是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张掖市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县区抢抓政策机遇、聚焦重点环节、细化工作措施,结合生态搬迁实际,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全力推进该项工作。
秋日走进高台县合黎镇六一村,机声隆隆,实施工程人员正在拆除废旧房屋进行复垦。高台县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工作思路,分类有序推进搬迁安置和拆旧复垦工作。目前,南华镇成号村、黑泉镇黑泉村等9个集中安置点258套安置房已全部封顶。
六一村村民邱建荣是该村2023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受益人之一,他欢喜地说:“去年避险搬迁政策下达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报了名,今年5月就住进了新房子,对于拆旧复垦,我全力支持。”今年以来,合黎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推进会,周密安排部署,明确责任目标,建立“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主抓,分管领导、包村领导督导推进,镇村干部包村到户”的包干责任制,持续落实“日通报、月调度、季评价”工作机制,逐户分析研判,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做到“家家有人管,户户有人抓”,精准绘制任务攻坚一张图。
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中,张掖市组织县区全方位摸排隐患危险,科学确定搬迁区域,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合理地布局安置点,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靠近城镇、中心村、园区和景区布局安置点47个,主要采取县城、产业园区、乡镇安置方式,计划县城安置8490户、产业园区安置4501户、乡镇安置2226户。今年的17个新建安置点已完成主体工程,计划搬迁安置9797户34141人。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我们将从始至终坚持科学防灾减灾,逐渐完备群测群防、群专结合防治体系,抓实抓细地质灾害防治各项举措,全力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护墙’,为全市人民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白怀国信心满满地说。(王锋 申军 杨鹏程)